育人模式
抓饭直播app下载

【通识教育】哲学思辨与经济分析碰撞,共探最低工资法背后逻辑——记《正义论》课程双师授课

时间:2024-04-30作者:浏览量: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愈发凸显。最低工资作为政府调节经济活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其制定和实施不仅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借此,4月23日上午,通识教学部哲学老师杜望,与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商科老师朱思琪,就《正义论》“最低工资法”一讲展开了一次生动的双师课堂。

“我投生产总监!”“我选工艺技术员!”,课程开始,杜老师将课堂变成一次企业招聘大会,同学们根据自己抽到的卡牌属性组成不同身份,依次求职不同岗位。遴选过后,同学们很快发现一些弱势群体如高龄者,身体障碍人士,孕妇等在劳动市场中就业困难,但这些人群并非一无是处或无事可做而被闲置,因为人为设定的最低工资标准高于他们实际生产力水平而致其失业。由此,同学们根据模拟的招聘大会,对最低工资制度合理性展开讨论。

紧接着,朱老师从经济学角度审视最低工资制度,指出其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设定过高的最低工资标准可能扭曲劳动市场供需关系,导致企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增加失业压力。同时,这也会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本负担,削弱其市场竞争力,甚至引发企业倒闭和行业萎缩。朱老师还介绍了过高的最低工资引发的“贫困陷阱”效应,使部分劳动者失去工作机会或实际收入难以提升。因此,在制定和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时,需权衡利弊,确保既能保障劳动者权益,又不损害经济健康发展。

杜老师则从哲学角度诠释了最低工资涉及到的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哲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公平的社会,使每个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低工资制度的设立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应。它试图通过法律的形式,确保劳动者在付出劳动后能够获得足够的报酬,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最低工资制度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劳动价值的尊重,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学生在了解不同学者观点后,围绕劳动力供需变化,劳动力价格,劳动者权益甚至工作的意义等问题发表了自己见解,两位老师也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出回应。本次双师授课涉及到经济学和哲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交叉与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最低工资制度,拓宽了思维视野。学生们将学会在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时兼顾人文关怀与经济效率,为未来解决复杂社会问题奠定基础。



图\文:杜望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