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模式
抓饭直播app下载

【双师授课】艺术与科学交织,时代与创作共鸣——记《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双师授课

时间:2024-05-07作者:浏览量:

你是否曾思考过,是什么力量驱动了艺术从古典优雅走向现代多元?当蒸汽机的轰鸣声划破历史的静谧,工业革命不仅仅开启了科技的崭新时代,更是催生了艺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工业革命前后,艺术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又如何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艺术发展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4月24日上午10点,通识教学部《欧洲文明的现代历程》课程主讲教师朱芸蒙邀请钓鱼城科幻学院游妙彦老师,以“工业革命前后艺术的发展——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为主题开展双师授课,带领同学们踏上了跨学科的学习之旅。

教学设计前,朱老师详细分析了学情,本次授课对象为大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专业审美功底,也对美术设计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朱老师将学生的专业所长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设计了本次双师授课。

课程开始,朱老师在讲述文艺复兴的概念内涵之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意大利埃斯特家族领导下的费拉拉地区,学生化身成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家,得到家族的资助后,需要在埃斯特家族的要求下完成艺术的创作。游老师适时衔接,让学生成为了埃斯特庄园的设计者,在设计庄园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带领学生从入口喷泉的设计到别墅的设计,生动诠释了巴洛克风格的产生。

朱老师同时向同学们提出问题:“随着“巴洛克”风格的出现,在16-17世纪社会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产生于哪个领域?”,引导学生分析科学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游老师进一步阐释了巴洛克艺术与当时科学发展的深层联系,分析科学革命中的日心说等概念如何深刻改变了艺术家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并举例说明科学新知如何被巴洛克艺术家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游老师提出此时的艺术逐渐融入了光等概念,呈现出更加怪诞、华丽的艺术特征。

随着思想、科技的改革,艺术逐渐呈现出宏大、繁盛的特征。朱老师利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工业革命片段,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工业革命发生的经济、社会、资本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展示了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各行各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种改变中扮演工业革命后艺术家的同学们,能切身感受到交通的便利、性别地位的变化、人们生活日常的转变等。朱老师向同学们提出另外的问题:“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家,当机械化生产取代手工劳作,城市面貌与人民生活节奏剧变时,艺术将以何种方式响应这些变化?又会受到哪些冲击和启示?”引发热烈的课堂讨论。游老师带领学生从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的参观者的视角出发,观看世博会上展出的作品,直观的向同学们揭示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领域的翻天覆地变化,并详细梳理了工业革命后艺术设计的巨大变革,总结出随着工业革命,艺术领域从繁盛、宏大走向实用、简洁的风格。

最后,小组研讨环节,两位老师向学生们抛出新问题:“从文艺复兴时期一路探索至科学革命时期,再延伸至工业革命后艺术的变化历程中,不难看出艺术的流传范围与表现形式皆随着社会状态的变迁而发生显著变化。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时代力量在塑造和改变着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与期待呢?”同学们分别从艺术与历史的角度,探讨历史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如何渗透并影响艺术的表达形式。余佳宜同学提到:“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追求艺术对人性、自然和个体价值的表现;科学革命时期,艺术吸收科学理性,追求精确再现自然现象与人体结构,反映了对宇宙秩序的新认识;工业革命后,艺术传播范围扩大,需求趋于大众化、实用化,强调视觉冲击力与心理慰藉,同时催生了摄影、电影等新艺术形式。这些变化均反映了艺术与社会状态的紧密关联。”袁智芹同学补充说到:“艺术与历史一样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止境的,艺术是对每个时期社会现状的反应,也是当时人们普遍内心活动的映射。”

本次双师授课向同学们展示了社会发展与艺术风格变化的内在关系,在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感言,认为这样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边界,让他们在理解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学会了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艺术与社会间的互动作用,启发他们在跨学科视角下重新审视艺术创作与社会变革的互动规律。

“这堂课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艺术与现实。它不仅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艺术流派背后,都是社会情绪和时代精神的直接映射,还激发了我从经济学、历史学乃至技术革新的多重视角去剖析艺术作品的欲望。原来,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展现,它们更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袁智芹

“在这堂课上,朱老师和游老师的默契配合让我深受启发。他们将艺术与历史的界限打通,使我意识到艺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历史的土壤之中。我尤其欣赏他们设计的互动环节,让我们有机会亲手触摸历史,去体会艺术与科学、工业如何相互碰撞、融合。这堂课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明白学习应当多元、跨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2022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张治豪




撰稿:朱芸蒙

摄图:张治豪、朱芸蒙

通识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