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模式
抓饭直播app下载

【通识教研】相与共学,研读讨论——记《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会活动

时间:2024-05-07作者:浏览量:

为了促进教师间交流,提升经济学通识课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并拓宽视野,2024年4月24日晚上7点,合川校区《生活中的经济学》课程团队教师集体研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读书会活动在花果书院多功能研讨室顺利开展。本期活动由李璐老师主持,冯丹老师主讲,集团专家莅临现场指导,全部《生活中的经济学》教师参加。

首先,冯丹老师领读和分享《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第10-20讲“选择与成本”,通过资源的稀缺性、成本定义、成本决定、社会成本等多方面深度探究成本的底层逻辑,并分享了大量通俗易懂的事例,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本与选择。例如恋爱中的沉没成本,当我们在恋爱中投入了沉没成本,意味着我们已经在这段关系中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因此,当我们意识到这段关系已经没有未来时,及时分手是必要的,这可以让我们尽快止损,从而避免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

接下来,集团专家对比《生活中的经济学》讲义和《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分析总结出两本讲义中好的地方以及不足的地方,并告诉老师们经济学的流派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见解不一样,建议老师们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要取两本书之精华融入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促进经济学通识课教育教学。以负面感受是否为成本为例,《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主张负面感受不是成本,他认为你的成本是由别人决定,别人感受不到你的负面情绪那就不是成本;在《生活中经济学》讲义中,则认为负面情绪是成本,正如经济学基本假设利己假设,人在以最小代价获取最高收益,是会将情绪价值考虑进去。经济学不同学派的观点差异很大,有时候是对立的,单个经济学家的观点和言论很多时候只有经济学某一学派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学,我们要集众家之长,为学生提供更辩证的经济学思维。

最后,经济学老师们与集团专家提问与交流。王雪源老师、周俊老师,张爱春老师等向集团专家提出在教学过程和阅读过程遇到的难点、痛点。王雪源老师提问,成本章节中种水稻的案例,为什么种水稻的成本不能是种其他农作物的收益和?集团专家回复,成本是放弃的最高的代价,尽管土地的使用用途具有多样性,但如果土地种植水稻就不能种植其他农作物。因此,种植水稻的成本只能是其他农作物的最高收益,而不是全部农作物的收益和。周俊老师提出歧视与稀缺性知识点非常新颖,但是在上课中歧视与稀缺性的例子很不好讲。《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中歧视的理解与学生平常生活中理解差异较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同时,张爱春老师也提出学生对成本知识点理解难度较大,讲义中成本的概念与学生生活中理解的成本差异较大,怎么讲比较合适?集团专家回复,授课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让学生从客观理性视角看待问题,要看清楚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不要仅浮于表面,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部分应该有选择地进行讲解,最好多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去理解。

教师心得

我开始理解到,歧视和偏见往往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了解。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和事物,就能够减少歧视和偏见的存在。同时,我也意识到,选择和歧视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产生着歧视。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审慎地做出选择,尽量减少歧视的存在。

——科学教研室 黄晓艳老师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歧视的存在,还影响了我们的决策方式。人的偏好和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这种不对称性往往导致人们以偏概全,如“老虎会吃人”这样的刻板印象,某些情况下是有利于人们迅速做出决策的,因为获取准备的交易信息需要付出额外的费用。

——科学教研室 廖云星老师

今天读的这部分中抓饭直播app下载稀缺、歧视的问题给我一些启发。起初在讲稀缺的时候,只会谈到稀缺的原因,而谈稀缺这个问题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起点这个问题。所以,在课上讲到稀缺的时候,会明显觉得这部分内容有点简单,但,作为经济学的起点又不能不讲。而薛老师从稀缺谈到歧视,却给我一些启发。简单的内容把核心概念、逻辑理顺、讲清即可,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可以由基本的概念引申到更为复杂的问题。比如这里引申到歧视的问题。歧视的起源包括偏好和信息不对称。而偏好和信息不对称都是我们后面会涉及的内容,那么在这里简单地提一下,学生在后面学习的过程中,会对这门课形成连贯的、整体的印象。

——人文教研室 李汶陕老师




图文:李璐

通识教学部供稿